一、研究背景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产业不断发展。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和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藏羌绣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承载并传承着藏羌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与旅游业进行融合,对于文化保护、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等都有积极作用。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综观古今中外,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成功事例不胜枚举,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融合发展上的探索成效斐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作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必将开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征程,为繁荣兴盛社会主义文化、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三、藏羌绣的现状
数民族刺绣工艺生存空间日渐萎缩。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少数民族服饰在民间中已逐渐地丧失了其曾经所起的功用及存活条件。现在,人们对传统刺绣服饰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减少。这是因为传统服饰比较繁琐、分量较重。生活在高寒山区,为了御寒, 过去所用布料都是厚重的粗布,并且以多层布料相糊,形成硬胎面料。整套服饰一般为大小 72 件刺绣绣片组成,穿戴也极为复杂,穿着极其笨重。仅穿戴而言,一位穿戴熟练的姑娘也要 20 分钟以上才能完整穿嫩一套花腰服饰。这与今天这种高效率、快节奏的工作环境很不相适。
刺绣工艺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以及断层断代的危机。缺少对本民族刺绣文化的专门整理和研究。从事藏族刺绣和剪纸的一般都是妇女,她们大多采用直系亲属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刺绣文化,传承面狭小;同时,工艺传承人老龄化以及传承断代造成花腰彝族刺绣文化后继乏人。从平时调查信息来看,能够熟练掌握藏族手工刺绣这门技艺的人年龄普遍偏大, 主要分布在 40 岁以上的人群中。刺绣工艺的掌握情况,年龄与熟练程度成正比。与不熟练或不会成反比。也就是说,随着年龄的递减,刺绣工艺的熟练掌握程度迅速下降,而不熟练(不会)的数量却急剧上升。而年轻人要么进城务工,要么对于传统技艺不感兴趣甚至不屑一顾。人亡艺绝的威胁困扰着刺绣工艺多种绣技在民间中已销声圈迹。
四、藏羌绣的 PEST 分析
(一)政治环境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011 年颁布以来,藏羌绣受到了国家的广泛支持,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二)经济环境
当地的经济水平虽然不是很高,但是受到旅游业的影响,其消费者多是外地的游客, 而且当地的特色就是“藏羌”,使得它在当地能够很好地出售,由此可见其经济环境是非常良好的。
(三)社会环境
当地人多为藏族和羌族,也有很多藏族人民具有宗教信仰,在这种文化熏陶之下,其特色产品藏羌绣也从花纹上体现出其独特的一面。藏羌绣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承载并传承着藏羌文化,对于文化保护、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策落实等都有积极作用。
六、市场导向下藏族编织、挑花刺绣的保护与研究建议
(一)借助旅游业,弘扬民族刺绣文化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非遗所在地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该地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就是旅游业,在当地想要发展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就必须要跟当地的特点相结合。经过我们的访谈和调查,发现将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与旅游业结合已经是当地人正在无意识地做的事情, 也是将来的一大趋势。疫情过后,待经济复苏,旅游业加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文化的商业模式必将为当地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利用新媒体,广泛传播刺绣艺术
新媒体在为刺绣工艺品的传播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大部分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制品都是通过网络进行销售的。如果能够利用非遗传承人的相关技艺,在网络进行直播或者推送短视频,能够进一步地加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重视对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人才的培养,加大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传承与保护难的一大关键点就是传承人太少。据了解,当地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的传承不容乐观,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该技艺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虽然不是特别得难,但也需要名师指点,才能够技艺娴熟,所以,在此情况下,开展藏族编织、挑花刺绣技艺的统一培训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也需要对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培训机构进行一定的支持。
(四)产业的发展应呈现多元趋势
要在保持经典的同时加强现代化,可以与其他行业结合,尽可能多地拓展藏羌绣的用途。要以与市场有机结合为主,以媒体传播、培养继承人、政府助力等措施为辅,逐步扩大藏羌绣市场影响力,确立藏羌绣产品在城市乃至全国经济市场上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陈琳,但唐文.藏羌绣与杨华珍:一样的摄人心魄的美[J].四川劳动保障,2015(10):18-21.
[2] 吴志维.杨华珍:让藏羌绣走向世界舞台[N].成都日报,2019-07-08(012).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19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2020.08.26
[4] 崔家宝,周爱光,陈小蓉.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危状况与保护措施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9(07):25-29.
[5] 舒敏.“红线”:非遗保护观念的确定性问题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12):99.
[6] 蔡寅春,方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动力、路径与实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3(01):57-62.
[7] 白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建议[J].中国市场,2016(22):39-40.
[8] 宾 妮 .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在 文 化 旅 游 视 野 下 的 分 析 [J].遗 产 与 保 护 研究,2018,3(01):109-110.
[9] 郑子怡, 谷晓. 非遗手工技艺旅游文化产品开发与创新设计研究[J].今古文创,2020(23):41-42.
[10] 叶志伟, 李丹, 王瑞. 文化旅游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旅游纵览( 下半月),2019(02):192-193.
(作者:中央民族大学 朱昱灿、骆雯静、邓启东)